文/夏霏˙商業週刊(刊於2009年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farm/farm_8.php 全文版請翻閱商業週刊雜誌

「無米樂的精神就是樂觀知足、敬天愛土,即使沒有錢也很快樂,崑濱伯他們老人家都能對這塊土地這樣付出,更何況我是個年輕人,而且從小在這裡長大。現在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和一百多位農民契作,我和他們契作就有責任,今年契作的產量沒有賣出去,明年就不能再護持他們;不管農民收成好壞,我都要陪他們走下去。」

張美雪
●張美雪從前在興農化肥公司營業處上班時,把農民手中被汗水浸溼的鈔票一張張攤開、放平晾乾讓她感觸良多。

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 創造出西部冠軍米
無米樂稻米品質促進會總幹事張美雪,家中世代經營芳榮碾米廠,原本家境優渥,但因祖父受親戚拖累,後來所有土地和房產都遭到銀行扣押,她的父親一肩挑起債務,因此自她出生後,家中就面臨破產狀態,她的哥哥要和媽媽去挑糞賺錢,而她則幫忙處理家中大小事,還要幫忙賣農藥、肥料,結婚以後更是每天從嘉義來回開一小時車程到後壁工作,不但練就一身本事,也和農民建立深厚情誼,「我以前拿到農民的錢都溼答答的,只好把錢拿到房間去晾乾,那時我就覺得農民很可憐,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幫他們忙。」
八年前她開始替哥哥經營的芳榮碾米廠收購溼穀,當時收購溼穀的廠商就有十幾家,還包括財力雄厚的中興米、三好米等大廠,但她靠著和農民搏感情和親切的服務熱忱,讓芳榮賣出漂亮成績。
她回憶起經營的過程,常為了等農民載溼穀來賣,等到三更半夜;有時候雨季來臨,農民為了怕稻穀泡湯乾脆搶收,她也照買。因為自小的成長環境,對於農民的辛勞與無奈,感受特別強烈,所以咬著牙,也想為自己最想幫助的這些人,盡一份心力。
她對農民的付出終於有了回饋,二○○四年無米樂紀綠片開創了後壁鄉的全國性知名度,張美雪在二○○五年配合農糧署的政策,推動成立「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和菁寮、墨林、後廓等三個無米樂社區的農民契作。而全名黃崑濱的崑濱伯,二○○六年首度代表台南縣後壁鄉稻農參賽,就以「台農七十一號」(益全香米)的稻米品種打敗池上米,拿下「米王」寶座。
入榖無米樂活動認養人快樂體驗插秧
●入榖無米樂活動認養人快樂體驗插秧。

農村新思維 帶來新契機
雖然崑濱伯種出冠軍米,但是在速食文化盛行,又有大量進口米的競爭下,要成功把契作的稻米行銷出去並不容易,因此在崑濱伯慷慨解囊捐出冠軍米獎金一百萬元,加上芳榮碾米廠捐助六十萬元後,張美雪成立了「無米樂提升稻米品質促進會」並擔任總幹事,從二○○八年開始推動「入穀無米樂」認養稻田活動,讓認養人實際體驗插秧、收割的耕田之樂,此舉不但促進稻米銷售,也帶動社區人,外界來無米樂社區觀摩旅遊的人口絡繹不絕。
對於目前爭議頗大的「農村再生條例」,張美雪不否認期待的心情,「人本來就要有希望,未來才會變得更好,農村再生條例就是一種希望。後壁的公有地很多,一放在那邊就是十幾二十年,如果透過重整,可以做更好的利用,可以活化土地,也可以活化成產業發展的資源。」
茄芷阿嬤工作坊
●後壁鄉後廍村利用豬舍改建成立「茄芷阿嬤工作坊」活化地方產業。

後廍村長黃正雄
●後廍村長黃正雄在茄芷阿嬤工作坊展示他們生產的茄芷。

後廍村民在「幸福花園」看猜火車

在後廍社區成立「阿嬤的茄芷(袋子)工作坊」的後廍村長黃正雄說,「阿嬤的茄芷工作坊是利用後廍的一間廢棄豬舍改造而成,未來後壁可以利用無米樂的知名度發展觀光旅遊,一些閒置的空屋就是民宿最好的地點。」
黃正雄說,「透過水保局的經費,後廍社區蓋了一個幸福花園,晚上社區居民都會在這裡乘涼,在晚上十一點三十分三十秒的時候「猜火車」,看高鐵列車經過,讓村民多了一個休閒去處;未來若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可以蓋後壁鄉體驗農園、動態農村博物館和手工黑糖工藝坊,重現及保留後廍古早的糖廍文化,吸引更多遊客到農村旅遊,帶動產業發展。

以上摘路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farm/farm_8.php 全文版請翻閱商業週刊雜誌



在地體驗:
◎稻米文化體驗營

每年的八月和十二月,後壁鄉農會都會舉辦米食推廣活動,這是結合創意米食料理、草編DIY教學和民俗才藝表演的豐富特展。除了推廣在地特色產品,也開放給外地民眾享受在地好米的烹調。除了米食推廣活動外,與無米樂稻米品質促進協會預約後,可免費參與每年一月初或七月底的插秧體驗,或參加除草、收割、碾米的實作,親身體會「汗滴禾下土」的感動。
   

 

◎ 墨林文物館,體驗操作古早農具
墨林文物館為重仁診所梁醫師的舊居,是一棟四合院古厝,用以展示梁醫師及鄉民無償提供的各式傳統農具、生活用品及數百件診療醫具。除此之外,尚有古早味的藍染與三角藺草編織作品及假日DIY教學,是後壁鄉著名的文物展示館,頗具參觀價值。

◎藍染、三角藺草編織、黑糖DIY
後廍居民無論老少,都擅長編織三角藺草製品。由廢棄豬舍改造的「阿嬤的茄芷工作坊」,除了可以參觀後廍婦女的茄芷作品,更可親手參與製作。後廍的「廍」,古時製糖的糖廍之意,來到後廍,可與村長黃正雄聯絡,體驗黑糖DIY的甜蜜樂趣。

◎ 嫁妝文化節
青年人口外流與婚禮現代化,使得嫁妝商店街過往繁華不再。自從2007年縣府與大學院校合作推出「嫁妝文化節」後,便重現過往的繁華盛況。嫁妝文化節秉持「與聚落在地生活、產業連結」的精神,設計了一連串別出心裁的農村婚禮橋段。讓新人參與農民插秧、收割儀式後,再踏入後菁寮天主堂舉辦浪漫的教堂婚禮。在眾人的祝福見證下,品嚐在地料理的特色喜筵,以及傳統婚禮的熱鬧踩街活動。婚禮當天將提供全套嫁妝街婚嫁禮品,如棉被、桑葚紅酒、古早味大餅等,復古味十足。今年由台大城鄉所主辦的2009年嫁妝文化節將於11月15日舉行,提供十對體驗新人名額,歡迎各地民眾報名共襄盛舉。
 看下一張(直接按c)
看下一張(直接按c)
看下一張(直接按c)
看下一張(直接按c)
圖/夏霏提供

賞味
◎割稻仔飯

割稻仔飯是農忙時期慶祝收割、酬謝天公的饗宴。將肉燥、破布子、菜脯鋪在香米上,以藺草蒸籠蒸熟,配上熱騰騰的大骨湯,簡單的滋味卻懷有敬天感恩的深長意味。

以下略。全文版請翻閱商業週刊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作家夏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