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全文轉貼,並註明原作者:焦波
欲購買此書,博客來有售。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90451

焦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圖片庫藝術總監,南開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執委,博學會士。近百次獲得國際、國家級、省級攝影比賽獎、新聞獎。
《俺爹俺娘》從焦波給爹娘拍攝的萬餘張照片中精選出120幅,配以樸實文字,記錄了兩個世紀老人30年間的生活片斷,真實、質樸,影印出一個個真情瞬間,編織出一個遊子思念家鄉、想念爹娘的圖片散文故事。
焦波,用他的照相機,做了一件讓每個為人子女者震撼的事情——他永遠留住了自己的父母。當他把自己父母一生的音容相貌展現在中國美術館,媒體評論:“感動京城,轟動全國”“是近年來惟一讓人落淚的影展”,幾十萬觀眾哭了。每個人,透過照片,都能看到自己父母顫微的身影,看到一種無言的震撼。在這個紛雜重利的社會裏,能讓如此眾多的人集體潸然淚下,是多麼地讓人慨嘆。許多人留言:什麼時候能把這些照片結集,出一本書,讓我們撫摸我們的心靈,回望我們的父母,讓我們再一次感受一種溫暖和力量……
將父母留住,讓震撼凝固。如今,《俺爹俺娘》已經正式出版了。我們想讓中國人再次集體感動,我們想讓中國人再次感受一種溫情和朝拜。儘管,這種感動日漸稀少來之不易。
我們想到了您,我們想透過您,感動每一個讀者,感動這個社會的角角落落。我們想為這個社會的和諧、溫暖作一個文化人力所能及的事情。
當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您也許能感知不同的溫情:親情、鄉情、愛情……不錯,每個人透過《俺爹俺娘》的一生,都會感受到不同的情愫,我們一生,是離不了“情”字的。
隨意道來的平凡人的平常事,讀者隨手翻到哪里,都可以隨時看起來。如嘮家常,說來道去都成語。平凡人的生活,平常心,平常事總能咂出人生味道。
本文圖片摘自《俺爹俺娘》,焦波著,華藝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娘,一個身高1.41米 ,體重71斤的弱小女人……她屬牛

 

爹,長著一雙倔強眼睛的健壯男人……他屬兔。

 

“往上點,再往上點兒,你聽見了嗎?”

 

在家鄉這條小路上,爹娘共同走了七十多年。爹娘出生在同一個村,一個村東,一個村西,結婚前誰也不認識誰。

 

這是我給爹娘拍的第一張合影,那時的爹娘一臉嚴肅。

 

真是“越老越小孩”,看,爹娘笑得多可愛。

 

每到過年,娘總是坐在家門口的石頭上,盼望兒回家。

 

 

 
每次我離家時,總不讓娘送,娘也答應不送,但往往到了村頭,猛一回頭,娘就跟在身後……

 

我家住在村圍子的南門外。村圍子是清同治6年修的,如今已成斷牆殘壁。近幾年,圍子邊的人家都到村外向陽坡上蓋起了新房,爹娘卻捨不得老屋。

 

按照魯中山區農民的習俗,爹娘一輩子通腿而眠。

 

爹幹活手指上紮了刺,娘戴上老花鏡給他挑。紮痛了,爹就嚷嚷:“你這哪里是挑刺,簡直是挖坑、刨樹根!”娘還是細聲慢語:“老了,眼花了,看不清了。”

 

娘六歲纏腳,指甲長成了蝸牛的樣子,爹常為他修剪。

 

7月4日 是爹娘結婚68周年紀念日,娘給爹擦洗了全身,又給他剪腳趾甲。兩個老人要乾乾淨淨地度過這一天

 

每天窗戶一亮,爹娘便起床幹活,忙忙活活就是一天。

 

男在前,女在後,爹在任何時候都是唱“主角”。

 

對爹的“旨意”,娘言聽計從,儘管有時不情願。

 

娘生爹的氣,病倒了,在打吊瓶的那幾日,爹又燒水,又做飯,格外勤快。

 

要過春節了,娘的肺氣腫病突然發了,住進醫院進行搶救,爹一個人在家孤孤單單,整天打不起精神來。

 

娘生病了,爹也成了半個赤腳醫生。

 

娘病重了。家裏人籌畫用舊婚俗的過門儀式來為娘沖病消災。爹身纏花床單,拉著紅綢布,在嬸子們的簇擁下一步跨過了放在門檻上的馬鞍。他喜滋滋地對娘說:“門檻我邁過去了,馬鞍我跨過去了,你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爹假說試試娘發不發燒,其實...在娘病危的時候,爹用最前衛的方式表達了對娘的愛!

 

 

正月十八 ,娘病危,醫生說娘再有2個小時就要走了,家裏人趕忙給她穿上壽衣、搭好靈床,鄰居也趕來為她送行。第二天,娘又慢慢醒過來了

 

娘的病稍有好轉,爹迫不及待到醫院探望,一進門就直抹眼淚。“咱倆結婚68年,這可是頭一回不在一塊兒過年啊!”爹邊哭邊說。

 

清明(4月5日 )過後,春暖花開的時候,娘的病慢慢好轉。五月初,竟神奇般地站了起來,出院回到了家。

 

爹喜歡這張照片。“人在病重時,全家人都悲戚戚的,病好了,看看這張照片又讓人樂,這叫‘悲喜相生’。”
病好了,他們還是閒不住,又下地幹活了。爹常說,你娘的小腳走不快。可每次走著走著,爹又落在娘的身後。

 

在田裏剜穀苗的老娘,像立在天地之間的一尊雕像。

 

手握鋤頭的老爹,像一座鐵塔。


 

爹是木匠,一輩子這樣默契合作的場景不少。

 

爹和外甥在責任田裏播種穀子和高梁。山區播種還是用耩子,扶耬可是技術活,一邊走一邊搖動耬把,用搖動的快慢來控制下種的多少。這種活,爹不放心讓年輕人幹,還時不時地“老將出馬”。

 

“娘,還下地嗎?”“去!人活著不幹活幹啥!”這一年,娘已84歲了。

 

秋天,把成熟的葫蘆摘下來,中間鋸開成為兩半,再放到鍋裏煮一煮,葫蘆瓤是一道極好的菜,而葫蘆瓢用作盛水的勺,又經濟,又比買的鐵勺好使。

 

家裏剛安上電話,爹娘就想打一個試試。爹撥號碼,娘拿耳機聽。“咋沒聲呢?”娘直埋怨爹不會撥號碼。

 

爹娘整理一下相框裏的子孫們的照片,也算過個“團圓”年吧!

 

老姥爺,你往那個門掃,我往這個門掃,看誰掃得快!” 重外孫女晶晶和爹比賽掃雪。

 

爹是書迷,一有空就看書看報,看到新鮮事,就出去講給老夥計們聽。報刊上每當發表我的作品,爹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完後,再講給娘聽。

 

 

 
爺一輩子沒上過泰山,爹抱著爺爺的畫像爬上泰山極頂

 

一生扶持,還是老夫老妻。

 

一起生活了幾十年,隔著廊柱歇息,動作、神情都快一致了!

 

這株漢柏相傳是漢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封泰山時栽植的,已生長了兩千多年了,稱為“漢柏第一”。爹娘圍著樹看了又看。

 

爹娘爬上了泰山極頂,碰上了一對青春戀人……  

 

一對來自加拿大的夫婦看到爹娘雙雙攜手登上長城,羡慕不已。

 

爹娘說,坐在地鐵裏啥都好,就是弄不清東南西北。 

 

娘85歲大壽,我和姐姐們又給她買了一個大號帶“壽”字的生日蛋糕,還插上了花花綠綠的生日蠟燭。孫男弟女們圍在一起,拍著巴掌唱了一遍外國歌曲《生日快樂》,然後讓娘吹滅蠟燭。娘把嘴湊到蠟燭前,吹了幾次都吹不滅,還是大夥圍上去才吹滅了。娘又念叨起來:“唉,俺這張嘴火能吹著,燈能吹滅,今天咋就吹不滅這幾根蠟燭呢?老了,沒牙了,嘴漏風!”

 

我兒子考上了北大研究生。臨走時,娘拉著孫子的手,囑咐了一遍又一遍。

 

這是全家第一張合影。爹娘生了8個兒女,死了4個,剩下我和傻子大哥,還有兩個姐姐。大哥始終是爹娘最牽掛的。

 

村裏和娘一般大的老太太都是小腳。比她們年輕十幾歲的都放過腳,成為不大不小的“解放腳”,當地也叫“扁地瓜腳”。娘說:“俺 6 歲就纏腳,想放也放不開了。”

 

爹深情地拉著娘的手,念了一句戲詞:“咱手把手兒把話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作家夏霏 的頭像
    作家夏霏

    作家夏霏 ♥演講♥邀稿♥占卜♥催眠♥芳療:summersnow88@gmail.com

    作家夏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