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投稿須知答問(幼獅文藝2005.7月)吳鈞堯.顏艾琳 合撰


第一問:成名趁早、努力莫晚?

張愛玲這句「成名要趁早」已讓很多人朗朗上口。
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有類似想法,但把成名與否留到晚年來看。
楊牧設想一種狀況,如果年紀漸長,無法接受他人成功而書空咄咄,
繼而埋怨、咒罵,何妨年輕時多努力,闖出名號。

這裡強調「成名要趁早」,是有功利性的,
此涉及到每個人對文學不同的價值觀,實在難以定論。
但此文,是討論如何投稿,投稿難免就有一些「功利性」了。

 
 第二問:成名有那麼重要嗎?寫文章成名容易嗎?
依賴寫文章成名,真有這麼容易?


賴文章成名,有無使用期限?其效力又如何?
寫文章成名真的不易。
「成名」的定義就有斟酌空間, 比如說,是成一時的名、成十年的名或成一世的、恆久的名。
然後,這名的效力又有多大、多廣的抵達空間?
成一時的名大抵容易,比如寫過幾篇好文章, 得過大獎,出版過書籍等,都可算是一時的名。
這時的輻散範圍其實也不大,有的運氣不錯,會有諸多關愛眼神, 多數都只在侷限之地、成其一時之名、足其寂寞之心。
很多作者至此已休,對文學再也提不起勁, 難道,成名念頭已構不成動力?
倒非如此,只是創作既是以寫成名,寫不出好文章再有成名之念也是枉然。


成一時之名跟十年之名的差別,便在於能否持續寫作。
持續地寫,可代表持續的自我超越, 如此,一路寫來便可見篳路藍縷,其中便有諸多寫作的領悟。
持續地寫,便可視為寫作意念的再精進,那是困難的。
當然也會有例外,有些人可以一本著作享譽十年、一輩子或更久。
很多人活到老寫到老,卻是千篇一律,只是把字,規規矩矩,鑲進稿紙而已。
成永世之名是更困難且無法預料的。
很多大師生前不值一文,死後忽然洛陽紙貴, 很多作家生前名祿加身, 死後,其作品卻跟他的肉身一樣快速火化、蒸發,乾淨得彷彿不曾來過。
成永世之名難以逆料、揣測,但稍有志氣、規模的人,多以此為終極目標, 不僅要成一時、一世也要完成永世之名。
關於文章的價值國文天地曾出版鄭頤壽《辭章學導論》, 以「潛在」、「自在」、「他在」、「實在」等,解釋文學的生成與效果, 有興趣者,可自行研究。
 
 
 第三問:談寫作卻論成名,會不會太俗氣了?

談寫作、投稿,居然論起成名,會不會污染的寫作的純粹本質?
就事實而說,寫作之發起雖有諸多原因, 且也有人不計成敗努力創作(楊牧已提起這種可能性), 然而,多數人畢竟希望努力能有回饋。
再說,成名一事,實屬虛妄, 只要對文學的價值跟追求歷程稍有領悟者,應該都知道名是常常落於文學成就之後。
撇開名利而專心寫作者當然有,只是,那種寂寞跟刻苦,不是人人可以承受 (這又要涉入寫作的本質論,就略過了)。
在此論名,只因我們就要進入一個跟寫作最有利害關係的領域︰發表。
 
  第四問:投稿前有準備工作嗎?
 
投稿前,當然有準備工作,比如說,必先「市場調查」。
這個詞語可能會惹起反感,事實上卻是如此。
「市場調查」目的在了解市場概況,如市場組合狀況、各自的品牌特色為何等, 用在投稿面上,就是要知道有那些媒體可以投稿。
然後要更進一步知道,那些媒體可以投什麼樣的稿子。
很多人寫完稿子,不知該投去何方, 我們在文藝營或演講場合,常常要介紹各家媒體, 最後,總要囑咐學員,自己上圖書館查一查。
了解各家媒體,即是投稿的市場調查了。
比如說,有些副刊因為形象、定位是比較傳統的, 便不宜給予另類的、煽情、或太具顛覆性質的稿。
比如說,有些副刊的政黨傾向明確,我們總不能把歌頌藍軍的稿件投給綠營報紙。
至於那些是藍那些是綠,便是有志投稿者的功課了。  
 
 
 第五問:投稿有字數限制嗎?
報社或雜誌都會畫定投稿數量,一般而言,這個限制是一天比一天嚴格了, 比如多年前,副刊尚可留用一萬字以上小說,現則希望最長不超過五千字。
不管報紙或副刊,當他們決定留用長稿前,其實必有一翻嚴格審視。
如一萬字小說,報紙至少得連載一周,放在雜誌,至少也佔十頁篇幅,
一個問題是,這篇作品有什麼價值,願意讓報紙或雜誌花較多的篇幅刊登?
如果稿件真的非常精采,主編們必也會慎重考慮, 最糟的是用不到一萬字即可說得完整的故事,偏偏用了一萬五千字, 不幸被退稿時,便只怪副刊容納篇幅有限, 凡事不求諸己,怪責他人,也是不當的。
當然,最保險的,是合乎副刊或雜誌需求。
大家都知道的是,稿子愈長愈不易留用,反之,愈短當然最易留用。
現階段的投稿容量: 小說五千字以內、散文三千字以內、新詩三十行以下。(雜誌可略增)
 
 
  第六問:投稿真有名家效應嗎?
必須承認,名家效應是存在的。
不過,名家其中的那個「名」也大有疑問,因為「名」是個相對問題。
再說,所謂的「名頭」對認真審慎做事的編輯功效其實是低的。
因為創作是有高低起伏,名家很難一輩子都寫好文章,而編輯卻只針對單一稿件做審核。
面對名家時,編輯們(甚至是主編)都必須要有更高的抗壓性的。
有時候,也正因為是名家,編輯審稿也適用較高的標準。
這麼看來,「名」到底是利是弊,也很難定論。
 
  第七問:我能夠適當推銷自己嗎?
有些人投稿時,會特地在文章後頭列上一些資料,如得獎、出書等。
適當的羅列當然有助襯托自己,也順便讓閱稿無數的編輯對自己更有印象,
但推銷自己不要太過火了,
比如說,投稿只佔一頁稿紙,自我介紹卻列了三大張,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
當然,編輯也會收到名號列了不少,稿件卻不好的情況。
不管自己的介紹列得再多,最終還是得回到稿件本身。
因為,再多的名號、得獎,也都是歷史了。
 
 
 第八問:投稿要自附回郵信封嗎?
早期(民國八十年以前),投稿不需自附回郵信封。

那時,副刊有一個組叫做「編政組」,專門處理稿費跟退稿之類的, 後來遇上不景氣,這個組不是裁撤,就是減少人力,再也沒有專人處理退稿了。

現在,許多人都改用網路投稿, 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人採用信件投稿,建議自附回郵信封。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回郵信封, 我曾有同事興匆匆上郵局,跟行員說,「給我一個回郵信封。」笑昏許多人。

回郵信封,就是信封上寫上自己名字、地址,最後再貼上郵票者就是了。

 
  第九問:可以從副刊結構看投稿方向嗎?
可以的。

副刊結構可以出示撰稿的方向跟長度。

一般副刊主要分為頭題、專欄、邊欄、小方塊等,頭題多在三千字上下, 一般副刊看見超過三千字的稿件都會皺眉頭,因為不能一天刊完,很麻煩。

專欄多屬名家天下,跟多數寫作者無緣, 所以說,一般只能找小方塊下手,字數多在八百字以下。

有時候,副刊會舉辦徵文,字數也不長,六百、三百都有。

副刊舉辦徵文的用意是在擴大認同,希望一些「非專業」的作者也能參與, 編輯收到這些稿件時,閱稿的標準也會降下些, 副刊公開徵文是一些寫作新手較容易下手的標的。
 

第十問:投稿需要記錄嗎?
投稿量多時,當然要記錄。比如說,某年某月投《聯合報》,某年某月某日退,
某年某月某日又投《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
等。如此記錄,才不會發生重複投稿的糗事。

萬一投稿過程不順,常常一篇稿件後頭,會跟著一連串投稿記錄。李鴻章曾有「
屢敗屢戰」名句,可作為有志投稿者的座右銘。
 
 第十一問:投稿有禁忌嗎?

投稿最大的禁忌是一稿兩投。

造成該狀況的原因很多。

比如,稿子一寫好,就投稿,之後再改稿,早忘記之前已投過稿了。
或者稿子壓太多,弄昏頭,致有一稿兩投現象。
絕大多數人都是無心的,主要是因為投稿沒有記錄。


造成一稿兩投的另一個原因是,以為原來投稿的那一家不用了,未經實,改投第二家,
結果出現一稿兩投狀況。


還有一種可能是無知。不知道這是禁忌。


投稿的另一個禁忌是抄襲。


某大學教授曾因抄襲被免職,如今遠在異鄉。
也有知名作家抄襲,被列為拒絕往來戶。甚至還寫公開道歉函,刊登致歉者。

寫作不抄襲真正的關鍵在於原創精神的堅持。
 


 第十二問:投稿也得建立健康觀念?

投稿的一個健康觀念是,不管留用或退稿,都要能努力再寫。

投稿留用是獲得他人肯定,他人的肯定與否,不應否決自己創作的心志。

投稿又一個健康觀念是,留用只是幾個人的肯定罷了,常常是這邊退了,那邊卻留用了。

如果投稿過程不順遂,可當作寫作的磨難,這是寫作投稿的另一個健康觀念。

附註﹕台灣目前接受投稿媒體。 
 
 報紙有﹕
《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中華日報》、《中央日報》、
《臺灣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聞報》、《民眾日報》。

雜誌有﹕
《皇冠雜誌》、《野葡萄》、《幼獅文藝》、《中外文學》、《聯合文學》、
《印刻》、《文訊》、《文學臺灣》等。

上述諸媒體,有其用稿長度跟性質的差異,有時候,主編也會影響雜誌風格,
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很多事情必得親身調查,實際參與,才能更容易掌握一媒體的特質。 


圖說﹕

145﹕投稿之前,宜了解各家副刊跟雜誌屬性,以及用稿條件。
147、153、154﹕檢驗雜誌目錄頁,即能分析該雜誌用稿特性,以及可投稿的文類。
156﹕各家報紙政治屬性不同、用稿選擇不同、主編風格不同,
投稿者投稿前宜做好研究工夫。

159﹕副刊時常開闢為全民開放的主題徵文跟活動,新手可留意。

。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都設有所謂的「第二副刊」,是寫手可以進攻的版面。
164、165、167﹕觀察副刊版面結構,即能判知該報的用稿結構。
170﹕有些副刊會特別製作假日版面。
171﹕許多報社已不做退稿服務,書信投稿,宜自附回郵信封。
172﹕投稿忌諱一稿多投,投稿宜有登記簿。


-------------------------

成為作家前的功夫 顏艾琳

「怎麼辦?現在的年輕人都急功近利,為了快速地進入創作的狀態,
只讀工具書,卻不讀別人的詩集……」
詩人白靈抱怨自己的詩集總賣不好,
但《一首詩的玩法》等如何寫詩、拆解詩創作的法門進階書,卻都有很不錯的銷量。

我則想到近期數位投稿到出版社的人,興沖沖再奇出版企劃中提到:
「詩加上浪漫的攝影(或圖像),這種創新的文圖詩集,一定可以吸引愛詩人的眼光!」
還有,
「我的作品具有新詩跟圖畫的意象、融合散文跟小說的體裁,絕對是台灣文壇的新文體!」
前者不知有席慕蓉、許世旭、陳敏華、管管、商禽等畫或攝影詩集;
後者不識紀德、紀伯倫、沈臨彬、卡夫卡、羅智成等中外作家的日記或手札。
不入書海,焉成文學人?嗚呼哀哉……

2005.9.26 ◎顏艾琳 聯合副刊「城市瞬間」小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作家夏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