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霏

陽光、活力的「雀雀私語」—專訪林幼雀老師

得獎老師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系學士
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學術專長:
原住民族婦女研究
人權
性別
憲法

相關通識教育經歷與成就: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1999-2001)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核心通識課程規劃委員(2002-2007)
‧崑山科技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2006-2008)
‧崑山科技大學義務輔導老師(1992-2003)
‧崑山科技大學九十七年度特優教師獎(80、82、83、97年度)

 
 
課堂上,同學們穿著自製的法袍,被告、原告各佔一席,證人、陪審團一個不缺。法槌聲落下,全場鴉雀無聲。今天,在模擬法院裡,上演的是悍妻對弱夫的家暴案例。


「在我開設的『法學緒論』課程中,我會帶學生去參觀法院,要讓他們去看到開庭的程序,引導他們去觀察法庭中的人權運作。讓學生分組報告的時候,我會以法院正式法拍的方式,給他們每組一樣的模擬金配額,讓他們競標想要報告的題目。我以一段十分鐘的音樂計時,時間一到,我就關閉標箱,然後公布得標的組別。這樣做,除了讓學生在分組選題能更有效率外,也能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民主概念裡的『程序正義』。」


如此嚴謹又充滿創意的法學課程,來自林幼雀老師的設計。而這堂從實做中獲取經驗與知識的課程,不是專給法律系就讀的專門課程,而是崑山科技大學為了培養學生法律知識,所開設的通識課程。

學思歷程:
正義感啟蒙律法的思維;學生熱情啟發教育的熱誠


談起為何會開始接觸法學,又如何將法學成為自己的專業領域?林幼雀老師說,這得從她小時候談起。「小時候,我家隔壁的鄰居常會被別戶的鄰居欺負,當時我就產生了強烈的正義感,覺得長大一定要去學法律,來保護自己以及身旁的人。所以我大學聯考沒有填其他系所,只填了法學院——這個我從小到大沒有變過的志願。」


林幼雀老師大學學的是法律,到了研究所專攻政治學領域。家住高雄,在台北求學的林老師,最後為何會落腳崑山科大,而且一教就二十載?這其中也有一段有趣的際遇。


「說到我為何會來到崑山,其實是一段很神奇的緣分。當時我修完政治學碩士,由於沒有過求職的經驗,第一個想到的穩定工作就是當老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我看到一份過期的中華日報,上面刊載著崑山科大徵求教職的訊息,雖然報紙已經過期但我還是抱著嘗試的心態打過去,聽說還有缺額,就請我哥哥載我從高雄到台南來應徵。當時的崑山正在擴建,到處都是工地,人事主任便帶著我,來到一處工地找校長。校長那時戴著安全帽,正在監工,他簡單聽了主任報告我的專長和履歷,只回頭看了我三十秒,便說了三個字:『下聘書』。然後我便被錄取了。」


如此特殊的「面試」,讓林老師印象深刻,卻也滿懷不安。但主任一句:「要進入崑山教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讓林老師留了下來。第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重感情的老師因為捨不得學生的可愛與熱情,而選擇繼續在杏壇深耕。就這樣,憑著一股對教育的熱忱,林老師一教教了二十載。而崑山在民國八十八年成立通識中心,受學生愛戴的林老師也成了通識中心主任的首選。

通識理念:通識是將跨領域的「知識珍珠」統整化
接下通識中心主任一職後,林幼雀老師開始思索通識課程的意義與內涵。


「我認為通識相當重要,因為大學課程包含了許多領域的知識,那些知識是獨立的、分散的,如同一顆顆珍珠一樣。而跨領域的通識課程則像線一樣,它將這些領域的知識統整起來,讓學習的觀念更趨完整、有條理。就像零散的珍珠雖然可貴,但能將這些『知識珍珠』給串連起來,成為美麗的珍珠項鍊,豈不更珍貴?」林幼雀老師說。


抱持著「通識是將跨領域課程統整化」的使命,林幼雀老師以她的法律專長,開設了「憲法通論」、「法學緒論」、「性別導論」等通識課程;林老師更從法律的角度,從她對原住民文化的興趣中,延伸出「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社會」等課程。


談到讀法律、政治出身的老師為何會開設「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社會」,甚至在國內期刊、研討會中發表了不少篇精湛的論文,林幼雀老師回憶道:「來到崑山教書後,不知道為什麼,學校教職員和居民初試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妳是原住民嗎?』因為實在太多人問了,所以我開始對我的血統產生的興趣,便展開一連串的田野調查,追溯我們家族的血統與歷史。」


因為學校同事見林幼雀老師多次下鄉做田調,累積了不少珍貴的資源,便鼓勵林老師開設原民文化的課程。「經同事的提點,我也想將這一塊的田調收穫與學生們分享。但是這個領域我沒有人類學的背景,所以最後我決定將這課程與我的法學專業做結合,從原民人權談起,再漸序鋪陳原民歷史文化的沿革。」


林幼雀老師開設的課程,是將所學與興趣融合。正如老師對通識概念的初衷,「將一顆顆專業知識的珍珠,以一條跨領域的線串起。」有了深厚的專業領域做知識基石,想要發展豐富多元的跨領域知識,便不再是一件難事。所以林老師才會勉勵學生,多聆聽通識課程,以拓展更寬廣的眼界!

教學方法:切身實例引發學生興趣;創意教學活絡課堂氛圍
幾乎在每學期的剛開始,老師開設的法律相關課程都會碰到學生問:「我不是念法律系,未來也不會從政,為什麼要懂憲法?」或是「我又不犯罪,為什麼學習法律?」面對學生的這些疑問,老師習慣在學期初的第一堂課,開放讓學生去批判這堂課的存在性、必要性,再來慢慢解開學生的疑惑。因為第一堂課師生間彼此不認識,學生們大可以直覺侃侃而談,說出排拒這堂課的理由。有些學生會覺得法律是很艱深、很遙不可及的學問;有些則認為,學法律得死背條文,一點也不有趣。老師聽到這些肺腑之言,就會告訴他們,「沒錯,你是個不犯法的好公民,但不代表你在社會上不會吃虧。比如你們知道,在路上騎車自摔可以申請國賠嗎? 如果你們放在宿舍的電腦遭竊,要如何蒐集證據報警呢?這些可都是憲法所保障的人權喔!」老師不會以直接告誡的方式強迫學生接受,而是舉這些生活化又十分切身的例子,讓學生很快就可以體會到「喔!原來懂法律這麼重要?」很快地,學生就會對課程感興趣,而開始認真去聽老師要講的課程內容。


老師用正式法拍的方式,讓學生去競標分組報告的題目,從中去體驗何謂「程序正義」。對於同學報告的方式,老師並不設限,甚至會鼓勵同學可以圖片、影片、話劇、模型的方式去呈現報告的主題。所以學生會在拍攝交通警察開單的過程中,看到執法的辛勤與瑕疵;會在參觀完法院後,複製法院開庭的經驗,模擬出開庭的過程,從中觀察到不同性別所做的不同思緒和行為。在做書面報告時,也會藉由回溯過往的判例,去瞭解法律條文的修正、演進。


修過林幼雀老師「憲法通論」的洪至嫻同學,就曾經有過「分組法拍活動」的體驗。她說:「林幼雀的上課方式跟一般老師很不一樣,她教課很活潑、有趣,十分重視跟我們的溝通互動。她會利用一些小遊戲、簡單的討論、問答,舉許多生活的範例讓我們知道,原來法律、憲政與我們息息相關。老師利用法院拍賣的方式,讓我們競標分組的期末報告題目。藉由這個方式,讓我們更了解法院在拍賣是怎樣的過程,以及人權的概念。老師還將這整個法拍過程拍下、播放,讓我們觀察自己和別組緊張刺激的競標過程。然後告訴我們,法律所強調的『程序正義』與『人權』,就運作在這樣看似簡單的活動中。」


「我常會跟學生說,不只是你們從老師這裡學到知識,老師來教你們,也學會了不少東西。像是你們的語言、你們活潑的思維。」因為用心傾聽學生的話語,讓老師能用年輕化的語言去表達、傳授,讓學生更能輕鬆地吸收。


林幼雀老師教學二十載,歷經了不少教材與教具的沿革,「電腦普及之後,對我的教學幫助最大!」因為以往教「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社會」課程時,光是用地圖、書本引印下來的圖片,並沒有辦法讓學生很快地理解。但現在有了網路、電腦和影片作為輔助,多元而生動的視覺效果,不僅能抓住學生們的注目,更能讓學生們迅速理解,進而產生主動研究的興趣。


而最讓學生印象深刻、津津樂道的,就是林幼雀老師在每堂課的投影片中,送給學生們的「雀雀私語」。


「每一章結束時,老師都會在投影片上送我們一段『雀雀私語』。有時是一段言簡意賅的小品文、有時是一小段影片、甚至是音樂、優美的風景照片。這個我們暱稱為『雀雀私語』的時間,常會出現許多發人深省的感觸。」機械工程系三年級的林訓丞同學說。


「我很喜歡蒐集雋永的小品文,當碰到有感覺的句子,我會帶到課堂與學生分享。而『雀雀私語』,就是學生們為我的分享時間取的暱稱。一開始,我只是想要帶給學生專業的學理之外的一些人生哲理,做思維上的平衡。讓他們知道不論是專業,或是通識的知識,都能有效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我不期望他們看了這些話語馬上產生改變,只期望這些話與能在他們人生的某些關卡想起,給予他們一些幫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學生在情傷憂鬱之際,突然想到我一句『年輕不該是一片空白』,而打消輕生的念頭。」是如此簡單的動機,卻出乎意料地帶給學生極佳的影響!這樣的影響帶給林幼雀老師很大的鼓舞,更加深了她對教學極大的熱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作家夏霏 的頭像
    作家夏霏

    作家夏霏 ♥演講♥邀稿♥占卜♥催眠♥芳療:summersnow88@gmail.com

    作家夏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