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霏
得獎老師資料:
輔仁大學 物理系學士
清華大學 物理研究所碩士
清華大學 物理研究所博士


學術專長:
1. 原子分子物理
2. 雷射光譜
3. 雷射
4. 光學


相關通識教育經歷與成就:
‧開設通識課:生活中之物理(93學年度前為「物理與生活」)
網頁:http://knight.fcu.edu.tw/~tslin/phys&life.htm
‧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讀書會指導教師(93學年度)。
‧ 教育部90學年度「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之「物理通識課程教材設計及實施」計畫主持人(2001~2005)


榮譽事蹟(得獎事蹟)
‧設立「多功能物理教室」(逢甲大學理學大樓101室)
‧ 95學年度中區技專校院通識教師研習營計畫協同主持人,及自然課程主持人與自然組教學演練實做主講人。
‧逢甲大學光電物理所所長(2001)
‧逢甲大學光電學系系主任(2003-2006)
‧ 逢甲大學理學院院長(2006)
‧ 物理教育協會「物理推廣獎」(2006)




生活裡的物理魔法—專訪林泰生老師
活潑、實用、互動強,是所有學生對林老師課程的印象。「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投入,這是我在林泰生老師的教學態度上得到的珍貴啟示!」光電四年級的陳冠華同學說:「林老師開設的雖然是通識課程,卻是我上過教具最多、實驗最頻繁的課程。老師不會因為是通識課就馬虎帶過,相反的,老師的態度十分嚴謹、投入,這是我上過最認真,學習效果最好的課程。」
「讓物理變簡單。」老師開學時的第一句話,從第一堂課實踐到課程結束後,仍持續延伸到學生們的日常生活。
「老師教我們作的實驗太有趣了,而且製作容易、道具十分生活化,利用一些保特瓶、鋁箔紙、火柴盒就可以變出很多花樣。讓我在課程結束後還忍不住和同學繼續研究如何改良實驗,讓它可以飛得更高、跑得更快。就連社團帶團康時,也可以用這些小道具、小常識炒熱氣氛。因為上過老師的課,我也開始會想去找一些科學期刊來閱讀了。」光電四的謝卓諺同學說。
秉持著「讓物理變簡單」的單純信念,林泰生老師的積極與認真,學生們感受到了,而且也開始身體力行。


學思歷程
坐落在台中最熱鬧繁華的地段,一間培育著莘莘學子的大學裡,正展開一堂堂讓你意想不到,卻又引人入勝的課程。
上課鐘聲才響,徘徊在教室外等待上課的學生便迫不及待地擠入設施完備的理科教室裡,期待著老師今天所帶來的新奇魔法。
教室裡,一下播映著好萊塢動作片的緊張畫面,下一秒即切換到寫著科學公式的投影片;還沒來得及收復驚喜的心情,同學們又躍躍欲試地舉手,自願上台在大家的見證下,拿自己當作「人體實驗」。這個充滿歡笑、驚喜與智慧的課程,正是逢甲大學所開設的通識課程:生活中之物理。
「好像來到哈利波特就讀的霍格華滋學院一樣,每次都很期待老師可以變出什麼魔法來!」上過「生活中之物理」課程的學生如此形容。
然而,帶領這堂課的,不是手舉魔法棒的巫師,而是逢甲大學理學院院長——林泰生教授。
「我從小就對科學產生興趣。」提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林泰生教授露出靦腆的笑容。「因為越念越有興趣,在考上物理系後,就這麼一路鑽研到博士,然後選擇了可以繼續作科學研究的教職。從87年開設通識課『物理與生活』後,就這麼一教教了十年。直到現在改名成『生活中之物理』。」


啟蒙導師奠定知識基礎,加入國樂社開啟視野
從感興趣一路鑽研到現在的科學成就,曾獲得95年物理教育協會「物理推廣獎」的林泰生教授,十分感念他在科學研究上的幾位啟蒙導師。
「我在求學過程中接觸了幾位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老師。比如閻愛德教授的學問十分紮實,而教授電磁學的陳振益教授,則是一位學富五車、談吐十分有系統的老師。上兩位老師的課,會讓你覺得物理是這麼一門博大精深,卻又逸趣橫生的學問!每次上課都讓我抄下許多寶貴的筆記,這是我自己研讀不來的學問。」
閻、陳兩位教授為林泰生老師打下深厚的科學基礎,而林老師的指導教授施宙聰老師,則啟迪了林老師對於教學的興趣。「施宙聰老師的熱誠與包容,影響了我在教學上的態度。」林泰生教授這麼說。
閻、陳、施三位教授深深影響了林泰生教授對於科學教育的態度,然而,提起校園生活讓他最難忘的一件事,竟然是大學時加入「輔大國樂社」的回憶。
「大學時的課業十分繁重,我在作實驗時時常會遇到一些瓶頸和不順利。因為加入國樂社,讓我抒發了不少壓力,也讓我發現,校園生活除了課業,也有別扇可以增廣視野的窗口。從學習國樂的過程中,我陸續接觸了其他藝術領域,比如電影、音樂會、博覽會,我後來便將這些所見所聞帶入課堂。」
就這樣,林泰生教授帶著穩固的科學知識與藝術給他的愉悅,創造了學生們流連忘返的有趣課程。


通識理念
通識教育是一種素養的養成,而非技能的培訓
林泰生教授認為,通識為全人素養教育,有別於專業技術及學術訓練。通識教育所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應是學會對事情的感受與見解,以及對人身處的世界及萬物之尊敬與了解。
「就我所開設的『生活中的物理』這堂課來說好了,我主要是想設計給非理工科的學生來學習。因為他們他們對於科學課程接觸較少,我會希望在這堂課裡告訴他們除了科學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科學信念』,這科學信念就是要有科學驗證的精神。」
「我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素養的養成,而非技能的培訓。」林泰生教授強調:「有了這樣的科學信念,就不會流於社會上人云亦云、積非成是的想法。我認為這種認知素養非常重要!」


教學方法
「看中學習」、「做中體驗」的教學方式
為了傳遞這樣的「科學信念」,林泰生教授從通識課著手,用生活化、趣味化的設計,結合「看中學習」、「做中體驗」的教學方式,逐漸引發學生興趣。
「學校在87年開設了『物理與生活』的課程,希望能教導學生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識。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接手了這個課程。」
因為不想純粹教授物理專業,讓學生感到煩悶和壓力,林泰生教授開始思考吸引學生求學興趣的元素。因為他認為,若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再豐富的課程都沒辦法傳達效果。所以林泰生教授打破照本宣科的傳統,在課堂上嘗試作一些簡單、小規模的實驗示範,發現學生反應熱烈,便逐漸、持續地蒐集素材,編寫課程材料。「物理與生活」課程開設兩年後,學生間好評不斷,選課人數持續成長。林教授為了讓課程名稱更為活潑,便建議將課名改為「生活中之物理」,而這課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曾在三年級上過老師課程的林其瑜同學說:「不同於著重理論、演算的理科刻板課程,老師談吐幽默,上課內容活潑而實用。老師常用電影畫面讓我們瞭解一些簡單的科學原理,比如我從『捍衛戰警』的動作場面,學到了離心力、向心力等力學概念;從水火箭、氦氣變聲、竹蟬、彩虹製作,瞭解到重力、空氣阻力、聲波傳遞、光線折射等原理。雖然課程已經結束一年多,這些原理我仍記憶猶新。」
生活化的引介、簡單的道具製作,讓學生對於科學不再望之畏怯。林泰生教授所強調的「看中學習」、「做中體驗」的教學方式,成功地潛移默化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通識建言
人文關懷與科學信念是通識要培養的素養目標
早年林泰生教授的教學目標強調「科學信念」的培養,近幾年來,他又增加了一個培養「人文關懷」的信念。
林泰生教授說:「通識課程應該著重培養人的素養,如果只是教一些技藝性的專長,會讓學生流於只會作,不會想的僵化思考。我們可以從教學生如何動手作開始,傳遞這樣的知識是如何傳承、這知識如何影響人類、對文明的衝擊何在……,將知識與人文作一個有機的連結。」
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是讓知識不至於淪為工具化;根植學生的科學信念則是訓練學生的判斷力和應變的能力。「如此,這些跨領域的課程,才能長遠影響學生未來人生積極正確的態度。」林泰生教授期盼,經由通識課程的訓練,學生能擁有更理性的決策力和包容心,讓通識課程能成為更有價值的學習殿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作家夏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